夜深,雨急,冬凉。生平第一次走进梅州城,扑面而来的雾霭与闪烁的街灯,在我眼前幻化成了一个人影。他,是我最尊敬的一位中学数学老师,梅州梅县人,我对梅州的第一印象,都是他给予的。精瘦精瘦的他,会踢足球,有时鞋一脱,赤脚带着球,在我们这些小球员中盘来绕去,无人能挡。记得他说过,梅州不仅是足球之乡,祟文重教风气也盛,即使穷人家的孩子,砸锅卖铁也要供着读书。他在我们眼中,无疑就是苦学成才的典型。
这次一进梅州,便听当地朋友用两个词儿,给这座古城重新定位:一为“客都”,二是“慢城”。客都似乎说的历史地位,慢城概括了今日特色。稍加品嚼,两词的内涵都相当丰润,非慢慢体验品味不可。
雁南飞茶田景区
“全世界的客家人,如果没到过梅州是终生遗憾”
梅州是全世界最具代表性的客家人聚居地,梅州人讲的是我们难得听懂的客家话,而且是众多种客家话中的“标准语”。如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客家话播音,采用的就是梅州话。
并非拥有“标准语”,就算得上“世界客都”。我们来到梅州城内新建的“中国客家博物馆”,寻觅“客都”的谜底。
入博物馆大门,迎面墙上雕刻了一个大大的“??”字。在客家话里,??即我,??自何处来?人们自然而然都会提出这个问题。
??自中原来!这已早是定论。历史上中原人的南迁,统共6次,总是伴随着战争硝烟、外族入侵和种族械斗,最终主要集聚在赣粤闽交界处的这片荒僻之地。
梅州不仅是客家人最后一次大迁徙的集聚地,也是客家人走向世界的出发点。史料记载的第一位迁居海外的客家人,是梅县松口镇的卓满。那是宋末之时,元兵奔袭赣粤,宋帝封江西客家人文天祥为信国公,征兵抗元。卓满与众乡亲响应参战,兵败后远逃印尼加里曼丹岛垦荒定居。他们在岛上建造的中国式城堡,至今还在诉说着那段历史。
世世代代客家人的悲欢离合,总是与保家卫国的民族大义紧密相连。在梅州蕉岭县淡定村人丘逢甲的展板前,我端祥许久,不舍离开。就是这位客居台湾的晚清进士、诗人与教育家,在1895年清政府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《马关条约》,把台湾澎湖列岛割让异邦之际,上疏4次、血书5次以示愤慨。随后,这位一介书生,率领万人的抗日护台义军,与日寇浴血奋战,兵败不得不回到老家。站在淡定村的山脚下,他写下了那首名扬千古的《春愁》:“春愁难遣强看山,往事惊心泪欲潸。四百万人同一哭,去年今日割台湾。”
时至今日,台湾的客家人,大概有了四五百;梅州的海外客属,总数也恰巧为400余万。在当今世界,有华侨华人的地方,就有客家人,而所有的客家人,都满有理由把梅州当作自己的心灵家园的。
令人心醉的美丽慢城
从树枯人挤的京城,来到浓绿空旷的梅州,立马有种微熏的感觉。
未入梅州城,先进丰顺县城。这是个神奇的地方,过去就叫“汤坑”,在地下挖个窟窿,便有热气腾腾的温泉汩汩冒出。把泉坑围道篱笆,就是一个澡堂子,那种“天池沐浴”的美妙滋味,至今还回味在老一辈子的嘴巴里。1974年,这里利用温泉水建起了中国第一座热力发电站。如今,温泉浴池、温泉度假村在县城比比皆是,一座温泉度假城正在崛起。这次因行程紧张,我们匆匆而过,当地朋友大呼“遗憾”:“这里的温泉水质好极了,你们洗洗汤就知道了。”
沿着“剑英绿道”直行30公里,路旁榕肥竹瘦,梅绿桂白,很是养眼。我们来到特色区雁洋核心区,春见茶花锦绣,夏看桐花万里,秋观枫彩如画,冬闻梅海香雪。眼下虽入冬,漫山的梅树尚未现花,但成千上万亩的银桂,正在播放着浓香,施展着诱人的魅力。
沿着新修的一条山道,攀至雁洋镇桥溪村。这是个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古村,漫步小村,清溪潺潺,白鹅浮浮,茶花艳艳,犹如世外桃源。村中保存的围龙屋,属客家民居代表作,它整体呈半圆,与门坪前半圆形池塘刚好组合成一个圆,体现出客家人团团圆圆、与自然相谐的生活理念。
桥溪村古韵
我们一路看过的雁南飞茶田、客天下旅游度假区、雁鸣湖度假村、叶帅纪念园、灵光寺等一批国家5A、4A级景区。在梅州横穿纵行,我们感觉这座1.59万平方公里的城市,就像一个巨大的公园。行走在这样一个大公园里,你就是劲再大腿再健,也不舍得快跑,不由自主会放慢脚步。
(记者 孔晓宁) 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