【走进特色区,发现梅州美之走进桥溪】
●梅州日报记者 刘奕宏/文 钟小丰/摄影
来到雁洋镇的桥溪村口,仰观巍巍高耸的五指峰,远山含黛,近列成屏;俯视五彩树下的涓涓细流,飞珠碎玉,淙淙作响。来到桥溪,除了欣赏自然的美景,感受客家古村落的古朴风貌,记者还体验到了客家人对崇文重教、保存传统文化的执着,接受到了一次“知书识礼”的人文精神洗礼。
宝园私塾(后为桥溪小学,朱迪光摄)
知书:最好的地方拿来建学校
站在村口,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座历经风雨、有些残破的建筑,据村民介绍,这是该村当年使用的“宝善家塾”,家塾坐落在狮象把水口的位置,旁边是村里标志性的五彩林,下临潺潺的溪水,与东边的巍巍五指峰遥遥相望,当年的桥溪学子,坐在教室里,只要推开窗户,就能在如此五星级的风景下,心旷神怡诵经吟诗。
桥溪的先人们把如此优越的地方拿来开展公共教育,不得不令人佩服他们的超前眼光。记者越过小溪,从五彩林下的石砌台阶拾级而上,一座更加完美的私塾呈现在眼前,这就是位于宝善楼下方的 “宝园”。据说“宝园”与“宝善家塾”都是该村的朱氏先人建于光绪年间,但“宝园”显然吸收了外国的建筑元素。
桥溪村的先人曾下南洋、赴香港、到省城经商,记者想,应是宽阔的眼界和丰富的经历,使他们痛下决心,要把村里环境最好的地方,建成全村最显眼的建筑——学校,加上下陈屋私塾和朱陈两姓曾合用的学堂——凌云馆遗址,一个小小的自然村落,竟然拥有4 座书塾、学校类的教育场所,也许在整个岭南地区也不多见。
在桥溪村,当地人对文化的膜拜,还体现在建筑元素上。旧时,客家人对书籍非常珍视,所以在建筑居住的房子时,经常将书籍模样的雕塑——“书卷”,搬到屋子的墙上,让后代随时随地接收文化的潜意识熏陶。
友恭堂图
继善楼二楼上堂刊刻的《朱子家训》
识礼:曾保存悠久的传统礼仪
在桥溪村,能建筑出如此布局完美、天人合一的古建筑群,是与桥溪的先人们熟知传统礼乐文化密切相关的。据介绍,明朝初年最早来桥溪村开基的是徐姓村民,接着陈姓先人来到这里安居。到了明末,徐姓后裔大多外迁,剩下的人家成了绝户。徐姓的最后一位男性得到陈氏族人的长期关照,临终前嘱托四垄耕地及其祖屋房产由陈氏耕种和使用。同时要求陈氏族人在岁时佳节祭祀时能兼祭徐氏历代先祖。
于是,陈氏族人在送走村中徐氏最后一人后,历代遵照徐氏遗嘱,将遗赠的耕地作为陈氏偿田,由陈氏三大房人轮流耕种,一年一轮,轮到耕种者,是年春耕冬种时则配备“三牲”香烛等祭品祭祀徐氏,同时焚烧上书 “徐氏收领”的红纸。寒来暑往,年复一年,绵延数百年至解放初。在陈氏祖祠“仕德堂”,供奉陈氏历代先祖神牌的神龛右侧供奉着“徐公徐婆神位”牌,则延续至今。
不久后的清初,陈氏族人邀请来姻亲朱氏先人安居落户,始终保持两姓人家的村落景观。陈、朱两姓人家,传承着徐、陈两姓和睦聚居的传统,和睦相处,守望相助,且有通婚。历经数百年的艰苦创业,营造了“桥溪村古民居建筑群”和宁静安谧的桥溪村田园风光。
据梅县博物馆馆长、副研究馆员朱迪光介绍,桥溪人的诗礼敦睦传家,还体现在建国前一直保持祭孔等传统仪式。记者在继善楼可以看到,用樟木阴刻魏碑体刊刻的朱柏庐《治家格言》。
朱芝秀诗作手迹(李永庆提供)
人杰:钟灵毓秀,人才辈出
村中民风淳朴,世代重教兴文,崇尚文化。朱陈两姓各办私塾,从省城广州、梅城、邻乡聘请名师,启蒙课育族中孩童。后来朱陈两姓合塾建立桥溪小学时,朱氏湘源公(字芷秀)还特撰楹联曰:“圣功蒙养,幼学壮行,正及时就读之年,慎毋负亲师教育;横览五洲,纵观六合,值多难兴邦之日,宜造成世宙英豪”。联挂校厅,以励师生。据不完全统计,民国以来,桥溪村便有大学毕业生、出国留学生30多名。
继善楼落成时,清末秀才陈树棠特撰贺联曰:“一门鼎盛,两姓同村,三代展鸿图,四海名扬,五指峰峦钟沛国;六朵荆花,七行华屋,八方齐燕贺,九如竞颂,十分声价壮桥溪。”可以说就是整个桥溪人文的生动写照。
桥溪人文的提升,不能不提朱芷秀(又作芝秀)先生。他出生于商贾大家,凭借苦读考上秀才,后在广州经商,一生喜爱文化和文物收藏,与众多知名文化界人士交往。凭借自身的财力和鉴赏知识,朱芷秀曾收藏李? 、王利亨等名家的字画。今天的继善楼内,保存的“友恭堂”匾额,为清末进士、翰林侍读学士恽毓鼎的书法。另有选自《羊城八景图》的四幅壁画,与记者见过的清代戏曲理论家、诗人李调元《粤东笔记》记录的画面极为相似。这些应与朱芷秀的儒商身份有很大的关系。
在羊城,朱芷秀将书斋命名为五峰仙馆,正是为了纪念家乡桥溪后的五指峰。他收购南海叶梦龙的《风满楼集帖》原碑刻,进行拓片,辑印《五峰仙馆风满楼集帖》一百部,而今在收藏界已成为碑帖印谱的珍品。
朱芷秀曾作诗《迎春曲》,其中有云:“醉梦醒回更祝春,年年此日迎春临。”在建设广东梅州文化旅游特色区的今天,朱先生的这首《迎春曲》预示着,桥溪又将迎来发展的春天。
梅州日报6月15日相关报道:http://mzrb.meizhou.cn/data/20120615/html/8/content_4.html
|